曾經芯片行業被卡脖子,現在醫藥生物行業也面臨如此困境。
去年12月中旬,業內流出生物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消息,相關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全線大跳水。其中,藥明生物、金斯瑞生物科技、藥明康德(603259)、康龍化成(300759)、昭衍新藥(603127)、凱萊英(002821)等醫藥外包公司均未能幸免。隨后經證實,該份實體清單中并未包括生物科技公司,各家公司股價迅速反彈,不過整體趨勢還是向下。
當地時間2月7日,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(BIS)發布了更新的未經核實清單(UVL),并將在當地時間2月8日掛網公開。在UVL中新增的33家中國單位中,CDMO公司藥明生物和藥明生物(上海)赫然在列。
雖然并非此前傳言的實體清單,但納入UVL也意味著未來這兩家公司從美國出口商獲取產品存在新的限制,與之交易的美國公司也將接受額外調查。
這一消息引發藥明生物股價下挫,并傳遞到整個醫藥外包板塊。
2月8日上午,醫藥外包概念股全線下跌,藥明生物(02269.HK)以跌超30%領跌,藥明康德跌超10%,康龍化成跌超12%,泰格醫藥(300347)跌超5%,昭衍新藥跌超9%。
民生證券認為,近兩年圍繞美國清單事件的擔憂和討論層出不窮,目前雖未對國內企業的正常采購和跨國合作產生重大的實質性,但遠期來看供應鏈自主自強的重要性在日益凸顯,尤其是集中在此前技術薄弱的高端耗材和制藥裝備等領域。
在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相關領域中,國外企業思拓凡、賽默飛、賽多利斯等占據了中國市場大部分份額。此次被美國禁止出售,將引發細胞培養產業,醫藥研發產業的高端生物醫學耗材的國產化。
國內企業在思考加速供應鏈國產化,在政策支持和國內應用提升的雙重加持下,未來有望看到國產供應鏈的全面崛起,完成從打開龍頭市場到緊密合作的質的飛躍,相關標的包括東富龍、楚天科技、奕瑞科技、邁得醫療、昌紅科技、萊伯泰科、納微科技、聚光科技等一眾擁有“卡脖子”技術的醫藥裝備/生科鏈設備耗材制造企業。